造价爱好者的工具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精准造价资讯 > 法律法规 > 详细内容
法 律 汇 编 -
发布时间:2009/12/28  阅读次数:4806  字体大小: 【】 【】【
  

  

  

  

  

法 律 汇 编

  

(一)

  

  

  


    

1、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主席令[l997]91…………………………………………………… 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   人大九届第十一次会议通过[1999]…………………………………8

3、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主席令[1993]33………………………………………………1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实施条例   务院批准科委发布[1989] ……………………………… 22

5、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   国务院批准计量局发布[1987] ………………………………39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主席令[1989]22………………………………………………45

7、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   国务院令[2000]53……………………………………49

8、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2000]279……………………………………………… 54

9、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   建设部令[2000]81号…………………………………… 62

10、建设工程监理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   建设部[2000]86号令…………………………………64

11、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实行见证取样和送检的规定   建设部建建[2000]21165

12、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   建设部令[2001]87   ………………………………………… 66

13、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管理办法   建设部令[2001]91………………………………………   70

14、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暂行规定   建设部建建142号文[2000] ……… 72

15、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管理暂行办法   建设部令[2000]7874

16、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保修办法   建设部令[2000]80…………………………………………76

17、关于禁止串通招标投标行为的暂行规定国家工商局令[1998]82……………………… 77

18、陕西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实施办法(暂行) 陕建监总发 [2000] 026…………………78

19陕西省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管理实施细则   陕建建发 [2000] 202   80

20、安全生产工作规定       国家电力公司发布[2000] …………………………………………………83

2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主席令[2002]70…………………………………91

22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旁站监理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建设部建市[2002]189   ………102

23建筑工程预防高处坠落事故预防坍塌事故若干规定的通知     建设部建质[2003]82………105

24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工程监理企业履行质量责任加强监督的若干意见   建设部建质[2003]167109

25、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2003]393号 ………………………………………111

26、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及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办法及危险性较大工程

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及专家论证审查办法     建设部建质[2004]213……………………120

27建筑工程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用及使用管理规定   建设部建办[2005]89…………123

28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   建设部令[2006]143……………………………………………127

29、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导则   建设部建质[2005]184………………………………130

30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     国务院令[2004]397………………………………………………135

31、电力建设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导则     国家电网公司工程建设部…………………………………137

32电力监管条例   国务院令[2005]第432………………………………………………………163

33、关于开展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   建设部建质[2005]232………………166

34、关于落实建设安全生产监理责任的若干意见   建设部建市[2006]248………………………168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l997lll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91号公布)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建筑活动的监督管理,维护建筑市场秩序,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建筑活动,实施对建筑活动的监督管理,应当遵守本法。

       本法所称建筑活动,是指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活动。

       第三条   建筑活动应当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符合国家的建筑工程安全标准。

       第四条   国家扶持建筑业的发展,支持建筑科学技术研究,提高房屋建筑设计水平,鼓励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提倡采用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先进工艺、新型建筑材料和现代管理方式。

       第五条   从事建筑活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妨碍和阻挠依法进行的建筑活动。

       第六条   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的建筑活动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第二章   建筑许可

       第一节         建筑工程施工许可

       第七条   建筑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施工许可证;但是,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限额以下的小型工程除外。

       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批准开工报告的建筑工程,不再领取施工许可证。

       第八条   申请领取施工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   已经办理该建筑工程用地批准手续;

       ()   在城市规划区的建筑工程,已经取得规划许可证;

       ()   需要拆迁的,其拆迁进度符合施工要求;

       ()   已经确定建筑施工企业;

       ()   有满足施工需要的施工图纸及技术资料;

       ()   有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具体措施;

       ()   建设资金已经落实;

       ()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对符合条件的申请颁发施工许可证。

       第九条   建设单位应当自领取施工许可证之日起三个月内开工。因故不能按期开工的,应当向发证机关申请延期;延期以两次为限,每次不超过三个月。既不开工又不申请延期或者超过延期时限的,施工许可证自行废止。

       第十条   在建的建筑工程因故中止施工的,建设单位应当自中止施工之日起一个月内,向发证机关报告,并按照规定做好建筑工程的维护管理工作。

       建筑工程恢复施工时,应当向发证机关报告;中止施工满一年的工程恢复施工前,建设单位应当报发证机关核验施工许可证。

       第十一条   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批准开工报告的建筑工程,因故不能按期开工或者中止施工的,应当及时向批准机关报告情况。因故不能按期开工超过六个月的,应当重新办理开工报告的批准手续。

第二节       从业资格

       第十二条   从事建筑活动的建筑施工企业、勘察单位、设计单位和工程监理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   有符合国家规定的注册资本:

       ()   有与其从事的建筑活动相适应的具有法定执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

       ()   有从事相关建筑活动所应有的技术装备;

       ()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三条   从事建筑活动的建筑施工企业、勘察单位、设计单位和工程监理单位,按照其拥有的注册资本、专业技术人员、技术装备和已完成的建筑工程业绩等资质条件,划分为不同的资质等级,经资质审查合格,取得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后,方可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建筑活动。

       第十四条   从事建筑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并在执业资格证书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建筑活动。

第三章     建筑工程发包与承包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十五条   建筑工程的发包单位与承包单位应当依法订立书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发包单位和承包单位应当全面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不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的,依法承担违约责任。

       第十六条   建筑工程发包与承包的招标投标活动,应当遵循公开、公正、平等竞争的原则,择优选择承包单位。

       建筑工程的招标投标,本法没有规定的,适用有关招标投标法律的规定。

       第十七条   发包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建筑工程发包中不得收受贿赂、回扣或者索取其他好处。

       承包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利用向发包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行贿、提供回扣或者给予其他好处等不正当手段承揽工程。

       第十八条   建筑工程造价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由发包单位与承包单位在合同中约定。公开招标发包的,其造价的约定,须遵守招标投标法律的规定。

       发包单位应当按照合同的约定,及时拨付工程款项。

  

第二节   发包

       第十九条   建筑工程依法实行招标发包,对不适于招标发包的可以直接发包。

       第二十条   建筑工程实行公开招标的,发包单位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和方式,发布招标公告,提供载有招标工程的主要技术要求、主要的合同条款、评标的标准和方法以及开标、评标、定标的程序等内容的招标文件。

       开标应当在招标文件规定的时间、地点公开进行。开标后应当按照招标文件规定的评标标准和程序对标书进行评价、比较,在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投标者中,择优选定中标者。

       第二十一条   建筑工程招标的开标、评标、定标由建设单位依法组织实施,并接受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

       第二十二条   建筑工程实行招标发包的,发包单位应当将建筑工程发包给依法中标的承包单位。建筑工程实行直接发包的,发包单位应当将建筑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条件的承包单位。

       第二十三条   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定发包单位将招标发包的建筑工程发包给指定的承包单位。

       第二十四条   提倡对建筑工程实行总承包,禁止将建筑工程肢解发包。

       建筑工程的发包单位可以将建筑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设备采购一并发包给一个工程总承包单位,也可以将建筑工程勘察、设计、施工、设备采购的一项或者多项发包给一个工程总承包单位;但是,不得将应当由一个承包单位完成的建筑工程肢解成若干部分发包给几个承包单位。

       第二十五条   按照合同约定,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由工程承包单位采购的,发包单位不得指定承包单位购入用于工程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或者指定生产厂、供应商。

第三节     承 包

       第二十六条   承包建筑工程的单位应当持有依法取得的资质证书,并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业务范围内承揽工程。

       禁止建筑施工企业超越本企业资质等级许可的业务范围或者以任何形式用其他建筑施工企业的名义承揽工程。禁止建筑施工企业以任何形式允许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使用本企业的资质证书、营业执照,以本企业的名义承揽工程。

       第二十七条   大型建筑工程或者结构复杂的建筑工程,可以由两个以上的承包单位联合共同承包。共同承包的各方对承包合同的履行承担连带责任。

       两个以上不同资质等级的单位实行联合共同承包的,应当按照资质等级低的单位的业务许可范围承揽工程。

       第二十八条   禁止承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全部建筑工程转包给他人,禁止承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全部建筑工程肢解以后以分包的名义分别转包给他人。

       第二十九条   建筑工程总承包单位可以将承包工程中的部分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条件的分包单位;但是,除总承包合同中约定的分包外,必须经建设单位认可。施工总承包的,建筑工程主体结构的施工必须由总承包单位自行完成。

       建筑工程总承包单位按照总承包合同的约定对建设单位负责;分包单位按照分包合同的约定对总承包单位负责。总承包单位和分包单位就分包工程对建设单位承担连带责任。

       禁止总承包单位将工程分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禁止分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工程再分包。

第四章     建筑工程监理

       第三十条   国家推行建筑工程监理制度。

       国务院可以规定实行强制监理的建筑工程的范围。

       第三十一条   实行监理的建筑工程,由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条件的工程监理单位监理。建设单位与其委托的工程监理单位应当订立书面委托监理合同。

       第三十二条   建筑工程监理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及有关的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和建筑工程承包合同,对承包单位在施工质量、建设工期和建设资金使用等方面,代表建设单位实施监督。

       工程监理人员认为工程施工不符合工程设计要求、施工技术标准和合同约定的,有权要求建筑施工企业改正。

       工程监理人员发现工程设计不符合建筑工程质量标准或者合同约定的质量要求的,应当报告建设单位要求设计单位改正。

       第三十三条   实施建筑工程监理前,建设单位应当将委托的工程监理单位、监理的内容及监理权限,书面通知被监理的建筑施工企业。

       第三十四条   工程监理单位应当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监理范围内,承担工程监理业务。

       工程监理单位应当根据建设单位的委托,客观、公正地执行监理任务。

       工程监理单位与被监理工程的承包单位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供应单位不得有隶属关系或者其他利害关系。

       工程监理单位不得转让工程监理业务。

       第三十五条   工程监理单位不按照委托监理合同的约定履行监理义务,对应当监督检查的项目不检查或者不按照规定检查,给建设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工程监理单位与承包单位串通,为承包单位谋取非法利益,给建设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与承包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第五章   建筑安全生产管理

       第三十六条   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责任制度和群防群治制度。

       第三十七条   建筑工程设计应当符合按照国家规定制定的建筑安全规程和技术规范,保证工程的安全性能。

       第三十八条   建筑施工企业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应当根据建筑工程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对专业性较强的工程项目,应当编制专项安全施工组织设计,并采取安全技术措施。

       第三十九条   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在施工现场采取维护安全、防范危险、预防火灾等措施;有条件的,应当对施工现场实行封闭管理。

       施工现场对毗邻的建筑物、构筑物和特殊作业环境可能造成损害的,建筑施工企业应当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第四十条   建设单位应当向建筑施工企业提供与施工现场相关的地下管线资料,建筑施工企业应当采取措施加以保护。

       第四十一条   建筑施工企业应当遵守有关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的规定,采取控制和处理施工现场的各种粉尘、废气、废水、固体废物以及噪声、振动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的措施。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申请批准手续:

       ()   需要临时占用规划批准范围以外场地的;

       ()   可能损坏道路、管线、电力、邮电通讯等公共设施的;

       ()   需要临时停水、停电、中断道路交通的;

       ()   需要进行爆破作业的;

       ()   法律、法规规定需要办理报批手续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三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建筑安全生产的管理,并依法接受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对建筑安全生产的指导和监督。

       第四十四条   建筑施工企业必须依法加强对建筑安全生产的管理,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伤亡和其他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建筑施工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负责。

       第四十五条   施工现场安全由建筑施工企业负责。实行施工总承包的,由总承包单位负责。分包单位向总承包单位负责,服从总承包单位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

       第四十六条   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劳动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对职工安全生产的教育教训;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第四十七条   建筑施工企业和作业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应当遵守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建筑行业安全规章、规程,不得违章指挥或者违章作业。作业人员有权对影响人身健康的作业程序和作业条件提出改进意见,有权获得安全生产所需的防护用品。作业人员对危及生命安全和人身健康的行为有权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

       第四十八条   建筑施工企业必须为从事危险作业的职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支付保险费。

       第四十九条   涉及建筑主体和承重结构变动的装修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在施工前委托原设计单位或者具有相应资质条件的设计单位提出设计方案;没有设计方案的,不得施工。

       第五十条   房屋拆除应当由具备保证安全条件的建筑施工单位承担,由建筑施工单位负责人对安全负责。

       第五十一条   施工中发生事故时,建筑施工企业应当采取紧急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事故损失,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第六章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第五十二条   建筑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的质量必须符合国家有关建筑工程安全标准的要求,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有关建筑工程安全的国家标准不能适应确保建筑安全的要求时,应当及时修订。

       第五十三条   国家对从事建筑活动的单位推行质量体系认证制度。从事建筑活动的单位根据自愿原则可以向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授权的部门认可的认证机构申请质量体系认证。经认证合格的,由认证机构颁发质量体系认证证书。

       第五十四条   建设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要求建筑设计单位或者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设计或者施工作业中,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标准,降低工程质量。

       建筑设计单位和建筑施工企业对建设单位违反前款规定提出的降低工程质量的要求,应当予以拒绝。

       第五十五条   建筑工程实行总承包的,工程质量由工程总承包单位负责,总承包单位将建筑工程分包给其他单位的,应当对分包工程的质量与分包单位承担连带责任。分包单位应当接受总承包单位的质量管理。

       第五十六条   建筑工程的勘察、设计单位必须对其勘察、设计的质量负责。勘察、设计文件应当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标准、建筑工程勘察、设计技术规范以及合同的约定。设计文件选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应当注明其规格、型号、性能等技术指标,其质量要求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第五十七条   建筑设计单位对设计文件选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不得指定生产厂、供应商。

       第五十八条   建筑施工企业对工程的施工质量负责。

       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按照工程设计图纸和施工技术标准施工,不得偷工减料。工程设计的修改由原设计单位负责,建筑施工企业不得擅自修改工程设计。

       第五十九条   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按照工程设计要求、施工技术标准和合同的约定,对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进行检验,不合格的不得使用。

       第六十条   建筑物在合理使用寿命内,必须确保地基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的质量。

       建筑工程竣工时,屋顶、墙面不得留有渗漏、开裂等质量缺陷;对已发现的质量缺陷,建筑施工企业应当修复。

       第六十—条   交付竣工验收的建筑工程,必须符合规定的建筑工程质量标准,有完整的工程技术经济资料和经签署的工程保修书,并具备国家规定的其他竣工条件。

       建筑工程竣工经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末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

       第六十二条   建筑工程实行质量保修制度。

       建筑工程的保修范围应当包括地基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工程、屋面防水工程和其他土建工程,以及电气管线、上下水管线的安装工程,供热、供冷系统工程等项目;保修的期限应当按照保证建筑物合理寿命年限内正常使用,维护使用者合法权益的原则确定。具体的保修范围和最低保修期限由国务院规定。

       第六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建筑工程的质量事故、质量缺陷都有权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进行检举、控告、投诉。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四条   违反本法规定,未取得施工许可证或者开工报告未经批准擅自施工的,责令改正,对不符合开工条件的责令停止施工,可以处以罚款。

       第六十五条   发包单位将工程发包给不具有相应资质条件的承包单位的,或者违反本法规定将建筑工程肢解发包的,责令改正,处以罚款。

       超越本单位资质等级承揽工程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以罚款,可以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情节严重的,吊销资质证书;有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

       未取得资质证书承揽工程的,予以取缔,并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

       以欺骗手段取得资质证书的,吊销资质证书,处以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六条   建筑施工企业转让、 出借资质证书或者以其他方式允许他人以本企业的名义承揽工程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可以责令停工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情节严重的,吊销资质证书。对因该项承揽工程不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造成的损失,建筑施工企业与使用本企业名义的单位或者个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第六十七条   承包单位将承包的工程转包的,或者违反本法规定进行分包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可以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情节严重的,吊销资质证书。

       承包单位有前款规定的违法行为的,对因转包工程或者违法分包的工程不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造成的损失,与接受转包或者分包的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第六十八条   在工程发包与承包中索贿、受贿、行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分别处以罚款,没收贿赂的财物,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对在工程承包中行贿的承包单位,除依照前款规定处罚外,可以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

       第六十九条   工程监理单位与建设单位或者建筑施工企业串通,弄虚作假、降低工程质量的,责令改正,处以罚款,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有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造成损失的,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工程监理单位转让监理业务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情节严重的,吊销资质证书。

       第七十条   违反本法规定,涉及建筑主体或者承重结构变动的装修工程擅自施工的,责令改正,可以处以罚款;造成损失的,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一条   建筑施工企业违反本法规定,对建筑安全事故隐患不采取措施予以消除的,责令改正,可以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令职工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二条   建设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要求建筑设计单位或者建筑施工企业违反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标准,降低工程质量的,责令改正,可以处以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三条   建筑设计单位不按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标准进行设计的,责令改正,处以罚款;造成工程质量事故的,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造成损失的,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四条 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中偷工减料的,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的,或者有其他不按照工程设计图纸或者施工技术标准施工的行为的,责令改正,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造成建筑工程质量不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的,负责返工、修理,并赔偿因此造成的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五条   建筑施工企业违反本法规定,不履行保修义务或者拖延履行保修义务的,责令改正,可以处以罚款,并对在保修期内因屋顶、墙面渗漏、开裂等质量缺陷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第七十六条   本法规定的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和吊销资质证书的行政处罚,由颁发资质证书的机关决定;其他行政处罚,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部门依照法律和国务院规定的职权范围决定。

       依照本法规定被吊销资质证书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其营业执照。

       第七十七条   违反本法规定,对不具备相应资质等级条件的单位颁发该等级资质证书的,由其上级机关责令收回所发的资质证书,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八条   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本法规定,限定发包单位将招标发包的工程发包给指定的承包单位的,由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九条   负责颁发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不符合施工条件的建筑工程颁发施工许可证的负责工程质量监督检在或者竣工验收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不合格的建筑工程出具质量合格文件或者按合格工程验收的,由上级机关责令改正,对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造成损失的,由该部门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第八十条   在建筑物的合理使用寿命内,因建筑工程质量不合格受到损害的,有权向责任者要求赔偿。

第八章   附则

       第八十一条   本法关于施工许可、建筑施工企业资质审查和建筑工程发包、承包、禁止转包,以及建筑工程监理、建筑工程安全和质量管理的规定,适用于其他专业建筑工程的建筑活动,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八十二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对建筑活动实施监督管理中,除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完收取费用外,不得收取其他费用。

       第八十三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小型房屋建筑工程的建筑活动,参照本法执行。

       依法核定作为文物保护的纪念建筑物和古建筑等的修缮,依照文物保护的有关法律规定执行。

       抢险救灾及其他临时性房屋建筑和农民自建低层住宅的建筑活动,不适用本法。

       第八十四条   军用房屋建筑工程建筑活动的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依据本法制定。

       第八十五条   本法自 1998 3l日起施行

  

  

-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

(1999830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十一次会议通过、自20001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招标投标活动,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招标投标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高经济效益,保证项目质量,制定本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招标投标活动,适用本法。

       第三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下列工程建设项目包括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必须进行招标:

       ()大型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的项目;

       ()全部或者部分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家融资的项目;

       ()使用国际组织或者外国政府贷款、援助资金的项目。

       前款所列项目的具体范围和规模标准,由国务院发展计划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

       法律或者国务院对必须进行招标的其他项目的范围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化整为零或者以其他任何方式规避招标。

       第五条 招标投标活动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六条 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其招标投标活动不受地区或者部门的限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法限制或者排斥本地区、本系统以外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参加投标,不得以任何方式非法干涉招标投标活动。

       第七条 招标投标活动及其当事人应当接受依法实施的监督。

       有关行政监督部门依法对招标投标活动实施监督,依法查处招标投标活动中的违法行为。

       对招标投标活动的行政监督及有关部门的具体职权划分,由国务院规定。

第二章 招  

       第八条 招标人是依照本法规定提出招标项目、进行招标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第九条 招标项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履行项目审批手续的,应当先履行审批手续,取得批准。

       招标人应当有进行招标项目的相应资金或者资金来源已经落实,并应当在招标文件中如实载明。

       第十条 招标分为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

       公开招标,是指招标人以招标公告的方式邀请不特定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投标。

       邀请招标,是指招标人以及投标邀请书的方式邀请特定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投标。

       第十一条 国务院发展计划部门确定的国家重点项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地方重点项目不适宜公开招标的,经国务院发展计划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进行邀请招标。

       第十二条 招标人有权自行选择招标代理机构,委托其办理招标事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为招标人指定招标代理机构。

       招标人具有编制招标文件和组织评标能力的,可以自行办理招标事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制其委托招标代理机构办理招标事宜。

       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招标人自行办理招标事宜的,应当向有关行政监督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 招标代理机构是依法设立、从事招标代理业务并提供相关服务的社会中介组织。

       招标代理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有从事招标代理业务的营业场所和相应资金;

       ()有能够编制招标文件和组织评标的相应专业力量;

       ()有符合本法第三十七条第三款规定条件、可以作为评标委员会成员人选的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库。

       第十四条 从事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代理业务的招标代理机构,其资格由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认定。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从事其他招标代理业务的招标代理机构,其资格认定的主管部门由国务院规定。

       招标代理机构与行政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不得存在隶属关系或者其他利益关系。

       第十五条 招标代理机构应当在招标人委托的范围内办理招标事宜,并遵守本法关于招标人的规定。

第十六条 招标人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的,应当发布招标公告。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的招标公告,应当通过国家指定的报刊、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介发布。

招标公告应当载明招标人的名称和地址、招标项目的性质、数量、实施地点和时间以及获取招标文件的办法等事项。

       第十七条 招标人采用邀请招标方式的,应当向三个以上具备承担招标项目的能力、资信良好的特定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发出投标邀请书。

       投标邀请书应当载明本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事项。

       第十八条 招标人可以根据招标项目本身的要求,在招标公告或者投标邀请书中,要求潜在投标人提供有关资质证明文件和业绩情况,并对潜在投标人进行资格审查;国家对投标人的资格条件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招标人不得以不合理的条件限制或者排斥潜在投标人,不得对潜在投标人实行歧视待遇。

       第十九条 招标人应当根据招标项目的特点和需要编制招标文件。招标文件应当包括招标项目的技术要求、对投标人资格审查的标准、投标报价要求和评标标准等所有实质性要求和条件以及拟签订合同的主要条款。

       国家对招标项目的技术、标准有规定的,招标人应当按照其规定在招标文件中提出相应要求。

       招标项目需要划分标段、确定工期的,招标人应当合理划分标段、确定工期,并在招标文件中载明。

       第二十条 招标文件不得要求或者标明特定的生产供应者以及含有倾向或者排斥潜在投标人的其他内容。

       第二十一条 招标人根据招标项目的具体情况,可以组织潜在投标人踏勘项目现场。

       第二十二条 招标人不得向他人透露已获取招标文件的潜在投标人的名称、数量以及可能影响公平竞争的有关招标投标的其他情况。

       招标人设有标底的,标底必须保密。

       第二十三条 招标人对已发出的招标文件进行必要的澄清或者修改的,应当在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至少十五日前,以书面形式通知所有招标文件收受人。该澄清或者修改的内容为招标文件的组成部分。

第二十四条 招标人应当确定投标人编制投标文件所需要的合理时间;但是,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自招标文件开始发出之日起至投标人提交投标文件截止之日止,最短不得少于二十日。

第三章 投  

       第二十五条 投标人是响应招标、参加投标竞争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依法招标的科研项目允许个人参加投标的,投标的个人适用本法有关投标人的规定。

       第二十六条 投标人应当具备承担招标项目的能力;国家有关规定对投标人资格条件或者招标文件对投标人资格条件有规定的,投标人应当具备规定的资格条件。

       第二十七条 投标人应当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编制投标文件。投标文件应当对招标文件提出的实质性要求和条件作出响应。

       招标项目属于建设施工的,投标文件的内容应当包括拟派出的项目负责人与主要技术人员的简历、业绩和拟用于完成招标项目的机械设备等。

       第二十八条 投标人应当在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文件的截止时间前,将投标文件送达投标地点。招标人收到投标文件后,应当签收保存,不得开启。投标人少于三个的,招标人应当依照本法重新招标。

       在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文件的截止时间后送达的投标文件,招标人应当拒收。

       第二十九条 投标人在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文件的截止时间前,可以补充、修改或者撤回已提交的投标文件,并书面通知招标人。补充、修改的内容为投标文件的组成部分。

       第三十条 投标人根据招标文件载明的项目实际情况,拟在中标后将中标项目的部分非主体、非关键性工作进行分包的,应当在投标文件中载明。

       第三十一条 两个以上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组成一个联合体,以—个投标人的身份共同投标。

       联合体各方均应当具备承担招标项目的相应能力;国家有关规定或者招标文件对投标人资格条件有规定的,联合体各方均应当具备规定的相应资格条件。由同一专业单位组成的联合体,按照资质等级较低的单位确定资质等级。

       联合体各方应当签订共同投标协议,明确约定各方拟承担的工作和责任,并将共同投标协议连同投标文件一并提交招标人。联合体中标的,联合体各方应当共同与招标人签订合同,就中标项目向招标人承担连带责任。

       招标入不得强制投标人组成联合体共同投标,不得限制投标人之间的竞争。

       第三十二条 投标人不得相互串通投标报价,不得排挤具他投标人的公平竞争,损害招标人或者其他投标人的合法权益。

       投标人不得与招标人串通投标,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

       禁止投标人以向招标人或者评标委员会成员行贿的手段谋取中标。

       第三十三条 投标人不得以低于成本的报价竞标,也不得以他人名义投标或者以其他方式弄虚作假,骗取中标。

第四章 开标、评标和中标

       第三十四条 开标应当在招标文件确定的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同一时间公开进行;开标地点应当为招标文件中预先确定的地点。

       第三十五条 开标由招标人主持,邀请所有投标人参加。

       第三十六条 开标时,由投标人或者由推选的代表检查投标文件的密封情况,也可以由招标人委托的公证机构检查并公证;经确认无误后,由工作人员当众拆封,宣读投标人名称、投标价格和投标文件的其他主要内容。

       招标人在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文件的截止时间前收到的所有投标文件,开标时都应当当众予以拆封、宣读。

       开标过程应当记录,并存档备查。

       第三十七条   评标由招标人依法组建的评标委员会负责。

       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其评标委员会由招标人的代表和有关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组成,成员人数为五人以上单数,其中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不得少于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二。

       前款专家应当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满八年并具有高级职称或者具有同等专业水平,由招标人从国务院有关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提供的专家名册或者招标代理机构的专家库内的相关专业的专家名单中确定;一般招标项目可以采取随机抽取方式,特殊招标项目可以由招标人直接确定。

       与投标人有利害关系的人不得进人相关项目的评标委员会;已经进入的应当更换。

       评标委员会成员的名单在中标结果确定前应当保密。

       第三十八条 招标人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评标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影响评标的过程和结果。

       第三十九条 评标委员会可以要求投标人对投标文件中含义不明确的内容作必要的澄清或者说明,但是澄清或者说明不得超出投标文件的范围或者改变投标文件的实质性内容。

       第四十条 评标委员会应当按照招标文件确定的评标标准和方法,对投标文件进行评审和比较;设有标底的,应当参考标底。评标委员会完成评标后,应当向招标人提出书面评标报告,并推荐合格的中标候选人。

       招标人根据评标委员会提出的书面评标报告和推荐的中标候选人确定中标人。招标人也可以授权评标委员会直接确定中标人。

       国务院对特定招标项目的评标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一条 中标人的投标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招标文件中规定的各项综合评价标准;

       ()能够满足招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并且经评审的投标价格最低;但是投标价格低于成本的除外。

       第四十二条 评标委员会经评审,认为所有投标都不符合招标文件要求的,可以否决所有投标。

       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的所有投标被否决的,招标人应当依照本法重新招标。

       第四十三条 在确定中标人前,招标人不得与投标人就投标价格、投标方案等实质性内容进行谈判。

       第四十四条 评标委员会成员应当客观、公正地履行职务,遵守职业道德,对所提出的评审意见承担个人责任。

       评标委员会成员不得私下接触投标人,不得收受投标人的财物或者其他好处。

       评标委员会成员和参与评标的有关工作人员不得透露对投标文件的评审和比较、中标候选人的推荐情况以及与评标有关的其他情况。

       第四十五条 中标人确定后,招标人应当向中标人发出中标通知书,并同时将中标结果通知所有末中标的投标人。

       中标通知书对招标人和中标人具有法律效力。中标通知书发出后,招标人改变中标结果的,或者中标人放弃中标项目的,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第四十六条 招标人和中标人应当自中标通知书发出之日起三十日内,按照招标文件和中标人的投标文件订立书面合同。招标人和中标人不得再行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其他协议。

       招标文件要求中标人提交履约保证金的,中标人应当提交。

       第四十七条 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招标人应当自确定中标人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有关行政监督部门提交招标投标情况的书面报告。

       第四十八条 中标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完成中标项目。中标人不得向他人转让中标项目,也不得将中标项目肢解后分别向他人转让。

       中标人按照合同约定或者经招标人同意,可以将中标项目的部分非主体、非关键性工作分包给他人完成。接受分包的人应当具备相应的资格条件,并不得再次分包。

       中标人应当就分包项目向招标人负责,接受分包的人就分包项目承担连带责任。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法规定,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而不招标的,将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化整为零或者以其他任何方式规避招标的,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项目合同金额千分之五以上千分之十以下的罚款;对全部或者部分使用国有资金的项目,可以暂停项目执行或者暂停资金拨付;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五十条 招标代理机构违反本法规定,泄露应当保密的与招标投标活动有关的情况和资料的,或者与招标人、投标人串通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单位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暂停直至取消招标代理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前款所列行为影响中标结果的,中标无效。

       第五十一条 招标人以不合理的条件限制或者排斥潜在投标人的,对潜在投标人实行歧视待遇的,强制要求投标人组成联合体共同投标的,或者限制投标人之间竞争的,责令改正,可以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二条 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的招标人间他人透露已获取招标文件的潜在投标人的名称、数量或者可能影响公平竞争的有关招标投标的其他情况的,或者泄露标底的,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前款所列行为影响中标结果的,中标无效。

第五十三条 投标人相互串通投标或者与招标人串通投标的,投标人以向招标人或者评标委员会成员行贿的手段谋取中标的,中标无效,处中标项目金额千分之五以上千分之十以下的罚款,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单位罚款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取消其一年至二年内参加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的投标资格并予以公告,直至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四条 投标人以他人名义投标或者以其他方式弄虚作假,骗取中标的,中标无效,给招标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的投标人有前款所列行为尚末构成犯罪的,处中标项目金额千分之五以上千分之十以下的罚款,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单位罚款数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取消其一年至三年内参加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的投标资格并予以公告、直至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

       第五十五条 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招标人违反本法规定,与投标人就投标价格、投标方案等实质性内容进行谈判的,给予警告,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前款所列行为影响中标结果的,中标无效。

       第五十六条 评标委员会成员收受投标人的财物或者其他好处的,评标委员会成员或者参加评标的有关工作人员向他人透露对投标文件的评审和比较、中标候选人的推荐以及与评标有关的其他情况的,给予警告,没收收受的财物,可以并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对有所列违法行为的评标委员会成员取消担任评标委员会成员的资格,不得再参加任何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的评标;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七条 招标人在评标委员会依法推荐的中标候选人以外确定中标人的,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在所有投标被评标委员会否决后自行确定中标人的,中标无效,责令改正,可以处中标项目金额千分之五以上千分之十以下的罚款;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五十八条 中标人将中标项目转让给他人的,将中标项目肢解后分别转让给他人的,违反本法规定将中标项目的部分主体、关键性工作分包给他人的,或者分包人再次分包的,转让、分包无效,处转让、分包项目金额千分之五以上千分之十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可以责令停业整顿;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

       第五十九条 招标人与中标人不按照招标文件和中标人的投标文件订立合同的,或者招标人、中标人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协议的,责令改正;可以处中标项目金额千分之五以上千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条 中标人不履行与招标人订立的合同的,履约保证金不予退还,给招标人造成的损失超过履约保证金数额的,还应当对超过部分予以赔偿;没有提交履约保证金的,应当对招标人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中标人不按照与招标人订立的合同履行义务,情节严重的,取消其二年至五年内参加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的投标资格并予以公告,直至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不适用前两款规定。

       第六十一条 本章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国务院规定的有关行政监督部门决定。本法己对实施行政处罚的机关作出规定的除外。

       第六十二条 任何单位违反本法规定,限制或者排斥本地区、本系统以外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参加投标的,为招标人指定招标代理机构的,强制招标人委托招标代理机构办理招标事宜的,或者以其他方式干涉招标投标活动的,责令改正;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的处分,情节较重的,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

       个人利用职权进行前款违法行为的,依照前款规定追究责任。

       第六十三条 对招标投标活动依法负有行政监督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十四条 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违反本法规定,中标无效的,应当依照本法规定的中标条件从其余投标人中重新确定中标人或者依照本法重新进行招标。

第六章   附则

       第六十五条   投标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认为招标投标活动不符合本法有关规定的,有权向招标人提出异议或者依法向有关行政监督部门投诉。

       第六十六条   涉及国家安全、国家秘密、抢险救灾或者属于利用扶贫资金实行以工代赈、需要使用农民工等特殊情况,不适宜进行招标的项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不进行招标。

       第六十七条   使用国际组织或者外国政府贷款、援助资金的项目进行招标,贷款方、资金提供方对招标投标的具体条件和程序有不同规定的,可以适用其规定,但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公共利益的除外。

       第六十八条   本法自20001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三十三号)

199322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根据200078日第九届人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关于修改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决定》修正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于200078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09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江泽民

                                                                                                                     200078

  

      

  

第一章       

第二章   产品质量的监督

第三章   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

第一节   生产者的产品质量责任的义务

第二节   销售者的产品质量和义务

第四章   损害赔偿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明确产品质量责任,保护消费者的佥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制定本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产品生产、销售活动,必须遵守本法。

       本法所称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

       建设工程不适用本法规定;但是,建设工程使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属于前款规定的产品范围的,适用本法规定。

       第三条   生产者、销售者应当建立健全内部产品质量管理制度,严格实施岗位质量规范、质量责任以及相应的考核办法。

       第四条   生产者、销售者依照本法规定承担产品质量责任。

       第五条   禁止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禁止伪造产品的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禁止在生产、销售的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

       第六条   国家鼓励推选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鼓励企业产品质量达到并且超过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对产品质量管理先进和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提高产品质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对产品质量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引导、督促生产者、销售者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组织各有关部门依法打取措施,制止产品生产、销售中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保障本法的施行。

       第八条   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主管全国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产品质量监督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产品质量监督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产品质量监督工作。

       法律对产品质量的监督部门另有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执行。

       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工作人员和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得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或者徇私舞弊,包庇、放纵本地区、本系统发生的产品生产、销售中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或者阻挠、干预依法对产品生产、销售中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进行查外。

       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和其他国家机关有包庇、放纵产品生产、销售中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的,依法追究其主要负责人的法律责任。

       第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向产品监督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检举。

       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当为检举人保密,并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定给予奖励。

       第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排斥非本地区或者非本系统企业生产的质量合格产品进入本地区、本系统。

  

第二章   产品质量的监督

       第十二条   产品质量应当检验合理,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第十三条   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工业产品,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未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的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禁止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和要求的工业产品。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十四条   国家根据国际通用的质量管理标准,推行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企业根据自愿原则可以向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认可的或者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授权的部门认可的认证机构申请企业质量体系认证。经认证合格的,由认证机构颁发企业质量体系认证证书。

       国家参照国际先进的产品标准和技术要求,推行产品质量认证制度。企业根据自愿原则可以向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认可的或者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授权的部门认可的认证机构申请质量认证。经认证合格的,由认证机构颁发产品质量认证证书,准许企业的产品或者其包装上使用产品质量认证标志。

       第十五条   国家对产品质量实行以抽查为主要方式的监督检查制度,对可能危及人体健康的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产品以及消费者、有关组织反映有质量问题的产品进行抽查。抽查的样品应当在市场上或者企业成品仓库内的待销产品中随机抽取。监督抽查工作由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规划和组织。县级以上地方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在本行政区域内也可以组织监督抽查。法律对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另有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执行。

       国家监督抽查的产品,地方不得另行重复抽查;上级监督抽查的产品,下级不得另行重复抽查。

       根据监督抽查的需要,可以对产品进行检验。检验抽取样品的数量不得超过检验的合理需要,并不得向被检查人收取检验费用。监督抽查所需费用按照国务院规定列支。

       生产者、销售者对抽查检验的结果的异议的,可以自收到检验结果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实施监督抽查的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其上级产品质量监督部门申请复检,由受理复检的产品质量监督部门作出复检结论。

       第十六条   对依法进行的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生产者、销售者不得拒绝。

       第十七条   依照本法规定进行监督抽查的产品质量不合格的,由实施,监督抽查的产品质量监督部门责令其生产者、销售者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产品质量监督部门予以公告;公告后经复查仍不合格的,吊销营业执照。

       监督抽查的产品有严惩问题的,依照本法第五章的有关规定处罚。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根据已经取得的违法嫌疑证据或者举报,对涉灵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进行查处时,可以行使下列职权:

       (一)对当事人涉灵从事违反本法的生产、销售活动的场所实施现场检查;

       (二)向当事人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和其他有关人员调查、了解与涉嫌从事违反本法的生产、销售活动有关的情况;

       (三)查阅、复制当事人有关的合同、发票、帐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

       (四)对有根据认为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或者有其他严惩质量问题的产品,以及直接用于生产、销售该项产品的原辅材料、包装物、生产工具予以查封或者扣押。

       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的职责范围,对涉嫌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进行查处时,可以行使前款规定的职权。

       第十九条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具备相应的检测条件和能力,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其授权的部门考核合格后,方可承担产品质量检验工作。法律、行政法规对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另有规定的,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   从事产品质量检验、认证的社会中介机构必须依法设立,不得与行政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存在隶属关系或者其他利益关系。

       第二十一条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认证机构必须依法按照有关标准,客观、公正地出具检验结果或者认证证明。

       产品质量认证机构应当依照国家规定对准许使用认证标志的产品进行认证后的跟踪检查;对不符合认证标准而使用认证标志的,要求其改正;情节严重的,取消其使用认证标志的资格。

       第二十二条   消费者有权就产品质量问题,向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查询;向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及有关部门申诉,接受申诉的部门应当负责处理。

       第二十三条   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社会组织可以就消费者反映的产品质量问题建议有关部门负责处理,支持消费者对因产品质量造成和损害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二十四条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应当定期发布定期发布其监督抽查的产品的质量状况公告。

       第二十五条   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其他国家机关以及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不得向社会推荐生产者的产品;不得以对产品进行监制、监销等方式参与产品经营活动。

  

第三章   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

第一节   生产者的产品质量责任的义务

       第二十六条   生产者应当对其生产的产品质量负责。

       产品质量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不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有保障人体健康的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应当符合该标准;

       (二)具备产品应具备的使用性能,但是,对产品存在使用性能的瑕疵作出说明的除外;

       (三)符合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

       第二十七条   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的标识必须真实,并符合下列要求:

       (一)有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

       (二)有中文标明的产品名称、生产厂厂名和厂址;

       (三)根据产品的特点和使用要求,需要标明产品规格、等级、所含主要成分的名称的含量的,用中文相应予以标明;需要事先让消费者知晓的,应当在外包装上标明,或者预先向消费者提供有关资料;

       (四)限期使用的产品,应当在显著位置清晰地标明生产日期和安全使用期或者失效日期;

       (五)使用不当,容易造成产品本身损坏或者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应当有警示标志或者中文警示说明。

       裸装的食品和其他根据产品的特点难以附加标识的裸装产品,可以不附加产品标识。

       第二十八条   易碎、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有放射性等危险物品以及储运中不能代表团和其他有特殊要求的产品,其包装质量必须符合相应要求,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作出警示标志或者中文警示说明,标明储运注意事项。

       第二十九条   生产者不得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

       第三十条   生产者不得伪造产地,不得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

       第三十一条   生产者不得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

       第三十二条   生产者生产产品,不得掺杂、掺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第二节   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

       第三十三条   销售者应当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验明产品合格证明和其他标识。

       第三十四条   销售者应当采取措施,保持销售产品的质量。

       第三十五条   销售者不得销售国家明令淘汰并停止销售的产品的失效、变质的产品。

       第三十六条   销售者销售的产品的标识应当符合本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

       第三十七条   销售者不得伪造产地,不得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

       第三十八条   销售者不得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

       第三十九条   销售者销售产品,不得掺杂、掺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第四章   损害赔偿

       第四十条   售出的产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销售者应当负责修理、更换、退货;给购买产品的消费者造成损失的,销售者应当赔偿损失:

       (一)不具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而事先未作说明的;

       (二)不符合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的;

       (三)不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的质量状况的。

       销售者依照前款规定负责修理、更换、退货或者赔偿损失后,属于生产者的责任或者属于向销售者提供产品的其他销售者(以下简称供货者)的责任的,销售者有权向生产者、供货者追偿。

       销售者未按照第一款规定给予修理、更换、退货或者赔偿损失的,由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

       生产者之间,销售者之间,生产者与销售者之间订立的买卖合同、承揽合同有不同约定的,合同当事人按照合同约定执行。

       第四十一条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以下简称他人财产)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生产者能够证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一)未将产品投入流通的;

       (二)产品投入流通时,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

       (三)将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尚不能发现缺陷的存在的。

       第四十二条   由于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销售者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也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供货者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三条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受害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要求赔偿,也可向产品的销售者要求赔偿。属于产品的生产者的责任,产品的销售者赔偿的,产品的销售者有权向产品的生产者追偿。属于产品的销售者的责任,产品的生产者赔偿的,产品的生产者有权向产品的销售者追偿。

       第四十四条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人身伤害的,侵害人应当赔偿医疗费、治疗期间的护理费、国误工减少的收入等费用;造成残疾的,还应当支付残疾者生活自助具费、生活补助费、残疾赔偿金以及由其抚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等费用;造成受害人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亡赔偿金以及生前抚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等费用。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财产损失的,侵害人应当恢复原状或者折价赔偿。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损失的,侵害人应当赔偿损失。

       第四十五条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益受到损害时起计算。

       第四十六条   本法所称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

       第四十七条   因产品质量发生民事纠纷时,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或者调解解决。当事人不愿通过协商、调解解雇或者协商、调解不成的,可以根据当事人各方的协议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当事人各方没有达成仲裁协议或者仲裁协议无效的,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四十八条   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可以委托本法第十九条规定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对有关产品质量进行检验。

  

第五章         

       第四十九条   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包括已售出和未售出的产品,下同)货值金额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侦察刑事责任。

       第五十条   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一条   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的,销售国家明令淘汰并停止销售的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第五十二条   销售失效、变质的产品的,责令停止销售,没收违法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销售产品货值金额二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三条   伪造产品产地的,伪造或者冒用他人厂名、厂址的,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 质量标志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第五十四条   产品标识不符合本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的,责令改正;有包装的产品标识不符合本法第二十七条第(四)项、第(五)项规定,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百分之三十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第五十五条   销售者销售本法第四十九至第五十三条规定禁止销售的产品,有充分证据证明其不知道该产品为禁止销售的产品并如实说明其进货来源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五十六条   拒绝接受依法进行的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的,给予警告,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情节特别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第五十七条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认证机构伪造检验结果或者出具虚假证明的,责令改正,对单位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取消其检验资格、认证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认证机构出具的检验结果或者证明不实,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造成重大损失的,撤销其检验资格、认证资格。

       产品质量认证机构违反本法第二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对不符合认证标准而使用认证标志的产品,未依法要求其改正或者取消其使用认证标志资格的,对因产品不符合认证标准给消费者造成的损失,与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承担连带责任;情节严重的,撤销其认证资格。

       第五十八条   社会团体、社会中介机构对产品质量作出承诺、保证,而该产品又不符合共承诺、保证的质量要求,给消费者造成损失的,与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承担连带责任。

       第五十九条   在广告中对产品质量作虚假宣传,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六十条   对生产者专门用于生产本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一条所列的产品或者以假充真的产品的原辅材料、包装物、生产工具,应当予以没收。

       第六十一条   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属于本法规定禁止生产、销售的产品而为其提供运输、保管、仓储等便利条件的,或者为以假充真的产品而为其提供制假生产技术的,没收全部运输、保管、仓储或者提供制假生产技术的收入,并处违法收入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二条   服务业的经营者将本法第四十九至第五十二条规定禁止销售的产品用于经营性服务的,责令停止使用;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所使用的产品属于本法规定禁止销售的产品的,按照违法使用的产品(包括已使用和尚未使用的产品)的货值金额,依照本法对销售者的处罚规定处罚。

       第六十三条   隐匿、转移、变卖、损毁被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封、扣押的物品的处被隐匿、转移、变卖、损毁物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第六十四条   违反本法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和缴纳罚款、罚金,其财产不足以同时支付时,先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第六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工作人员和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包庇、放纵产品生产、销售中违反本法规定行为的;

       (二)向从事违反本法规定的生产、销售活动的当事人通见报信,帮助其逃避查处的;

       (三)阻挠、干预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对产品生产、销售中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进行查处,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六十六条   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中超过规定的数量索取样品或者向被检查人收取检验费用的,由上级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监察机关责令退还;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十七条   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其他国家机关违反本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向社会推荐生产者的产品或者以监制、监销等方式参与产品经营活动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消除影响,有违法收入的予以没收;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有前款所列违法行为的,由产品质量监督部门责令改正,消除影响,有违法收的予以没收,可以并处违法收入一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撤销其质量检验资格。

       第六十八条   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十九条   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拒绝、阻碍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

       第七十条   本法规定的吊销营业执照的行政处罚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决定,本法第四十九条至第五十七打、第六十条至第六十三条规定的行政处罚由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的职权范围决定。法律、行政法规对行使行政处罚权的机关另有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七十一条   对依照本法规定没收的产品,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销毁或者采取其他方式处理。

       第七十二条   本法第四十九条至第五十四条,第六十二条、第六十三条所规定的货值金额以违法生产、销售产品的标价计算;没有标价的,按照同类产品的市场价格计算。

      

第六章         

       第七十三条   军工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由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另行制定。

       因核设施、核产品造成损害的赔偿责任,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七十四条   本法自19939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实施条例

  (1989215日国务院批准 1989315日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令第四号发布)

  

第一章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以下称技术合同法)第五十四条的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技术合同法第二条所称的法人,是指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和企业法人。

       该条所称的公民,是指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

       法人的联营组织或者其他经济组织,可以作为一方当事人订立技术合同。

     第三条   技术合同法所称的技术成果,是指利用科学技术知识、信息和经验作出的产品、工艺、材料及其改进等技术方案。

       第四条   技术合同法第六条所称的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是指:

       ()   在职人员承担本单位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课题或者履行本岗位的职责;

       ()   退休、离休、调动工作的人员在离开原单位一年内,继续承担原单位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课题或者履行原岗位的职责。

       技术合同法第六条所称的物质技术条件,是指单位提供的资金、设备、器材、末公开的技术情报和资料。但是利用单位提供的物质技术条件,按照事先约定,返还资金或交纳使用费的不在此限。

       调动工作的人员既执行了原单位的任务,又利用了所在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技术成果,由其原单位和所在单位合理分享。

       第五条   技术合同法第三十二条所称的非专利技术成果的使用权、转让权,是指特定的当事人之间依据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所取得的使用、转让非专利技术成果的权利。使用权是指以生产经营为目的使用该项非专利技术成果的权利;转让权是指通过技术合同向他人提供和转让该项非专利技术成果的权利。

       第六条   技术合同法第三十四条所称的非专利技术包括:

       ()   未申请专利的技术成果;

       ()   未授予专利权的技术成果;

       ()   专利法规定不授予专利权的技术成果。

       第七条   技术合同法第六条所称的完成技术成果的个人,是指对技术成果单独作出或者共同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不包括仅提供资金、设备、材料、试验条件的人员,进行组织管理的人员,协助绘制图纸、整理资料、翻译文献等辅助服务人员。

       该条所称的技术成果文件,是指专利申请书、科学技术奖励申报书、科技成果登记书等确认技术成果完成者身份和授予荣誉的证书和文件。

       第八条   就涉及国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需要保密的技术订立技术合同,由有关科学技术保密机关核定密级后,按照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九条   技术合同法第七条所称的具有重大意义的非专利技术成果,是指具有重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经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核准符合发明一等奖或者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条件的技术成果。

  

第二章   技术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和解除

       第十条   订立技术合同应当经当事人协商一致。

       当事人可以在订立合同前就交换技术情报和资料达成书面的保密协议。当事人不能就订立合同达成一致的,不影响保密协议的效力。

       第十一条   当事人可以就相互关连的几个科技项目或者几类技术合同合订为一个合同,也可以分订成几个合同。

       第十二条   法人订立技术合同,由法定代表人或者授权的人员在合同上签名或者盖章,并加盖法人的公章或者合同专用章。

       公民订立合同,由本人签名或者盖章。

       第十三条   订立下列技术合同应当经过有关机关批准或者履行必要的手续:

       ()   就列入国家计划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的重要科技项目订立的合同,由国务院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机关审批。

       ()   就内容涉及国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需要保密的技术订立的合同,由核定密级的机关审批。

       ()   全民所有制单位转让专利权、专利申请权的合同,由其上级主管机关审批。专利申请权转让合同、专利权转让合同经中国专利局登记和公告后生效。

       ()   就易燃、易爆、高压、高空、剧毒、建筑、医药、卫生、放射性等高度危险或者涉及人身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项目订立的合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当事人就前款各项订立合同前,已经有关机关批准或者履行了必要手续的,合同自当事人签名、盖章后成立;订立合同时未经有关机关批准或者未履行必要手续的,合同自有关主管机关批准或者履行必要手续后成立。

       第十四条   技术合同的价款、报酬和使用费,由当事人根据技术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研究开发技术的成本、技术成果的工业化开发程度、当事人享有的权益和承担的责任,协商议定。

       价款、报酬、使用费中包含非技术性款项的,应当分项计算。

       第十五条   技术合同价款、报酬和使用费的支付方式由当事人协商议定,可以采取一次总算、一次总付或者一次总算、分期支付,也可以采取提成支付或者提成支付附加预付入门费的方式。

       约定提成支付的,可以按照产品价格、实施专利和使用非专利技术后新增的产值、利润或者产品销售额的一定比例提成,也可以按照约定的其他方式计算。提成支付的比例可以采取固定比例、逐年递增比例或者逐年递减比例。

       约定提成支付的,当事人应当在合同中约定查阅有关会计帐目的办法。

       第十六条   技术合同当事人可以约定给付定金。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合同的,不得要求返还定金;接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合同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合同履行后,定金应当返还或者将定金抵作价款、报酬或者使用费。

       第十七条   技术合同当事人可以约定财产抵押。抵押人不履行合同的,抵押权人可以从抵押财产中或者将抵押财产变卖、折价后优先获得清偿。合同履行后,所抵押的财产应当返还。

       法律、法规规定限制流通的财产不得用作抵押。

       第十八条   由第三人作保证人的技术合同,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保证条款,也可以另行订立保证合同。

       约定保证条款的合同,自双方当事人和保证人在合同上签名、盖章后成立。附有保证合同的合同,自保证人和被保证人在合同上签名、盖章后生效。

       保证人是被保证人履行合同义务的关系人。被保证人不履行合同义务的,保证人承担履行合同义务或者赔偿损失的连带责任。但是,保证人只对担保的部分承担责任。保证人履行合同义务或者赔偿损失后,有权向被保证人请求追偿。

       没有相应的独立支配的财产或者履行合同能力的单位和个人不得作保证人。

       第十九条   技术合同法第十三条所称的委托书应包括以下内容:代理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代理业务、委托权限、期间和其他有关事项。

       第二十条   技术合同法第十四条所称的中介机构,是指为技术成果商品化提供服务的组织。

       中介机构可以通过技术中介合同,为促成当事人一方与第三方订立技术合同进行联系、介绍活动,促进合同的全面履行;组织或者参与技术成果的工业化、商品化开发;承办订立合同的代理业务、合同争议的调解工作;提供法律顾问、技术咨询、市场调查和情报信息服务。

       第二十一条   当事人应当参照技术合同法第十五条和本条例的有关规定约定技术合同的条款。

       合同中有关验收标准、履行期限、履行地点约定不明确的,当事人应当通过协商解决。通过协商不能达成协议的,按照合同内容适用下列规定:

       ()   技术成果的验收标准不明确的,按照国家标准或者专业技术标准履行;没有标准的,按照本行业合乎实用的一般要求履行。

       ()   履行期限不明确的,承担义务的一方可以随时向另一方履行义务,享有权利的一方也可以随时要求另一方履行义务,但应当给另一方必要的准备时间。

       ()   履行地点不明确的,技术开发合同在研究开发方所在地屐行,技术转让合同在受让方所在地履行,技术咨询合同在顾问方所在地履行,技术服务合同在委托方所在地履行。

       第二十二条   当事人约定违约金的,违约金视为违反技术合同的损失赔偿额。违反合同的一方支付违约金以后,不再计算和赔偿损失。但是,合同特别约定一方违反合同给另一方造成的损失超过违约金时,应当补偿违约金不足部分的情况除外。

       当事人没有在合同中约定违约金和损失赔偿额计算方法的,根据违反合同的一方给另一方造成的实际损失计算赔偿额。该项损失额应当相当于受损失一方的收益的减少或者支出的增加。

       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的违约金不得超过合同价款、报酬或者使用费的总额。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不得显失公平。

       第二十三条   当事人一方侵害另一方专利权、专利申请权、专利实施权、非专利技术使用权和转让权或者违反保密义务的,除按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的规定承担违反合同的责任外,应当停止侵害、采取补救措施并赔偿损失。该赔偿额应当相当于侵权人侵权期间的非法所得或者被侵权人被侵权期间的实际损失。

       第二十四条   技术合同法第二十条所称的不可抗力,是指当事人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和不能克服的自然因素或者社会因素引起的客观情况。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不可抗力的范围。

       当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义务的,免除其不履行合同的责任。但是不可抗力仅造成合同部分不能履行的,不解除其履行其余部分的义务。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义务的当事人应当及时通知另一方,并在合理期间内出具合同不能履行的证明。当事人应当采取适当措施减轻损失。

       第二十五条   技术合同法第二十一条有关技术合同无效的各项含义是:

       ()“违反法律、法规”,是指订立合同或者依据合同所进行的活动是法律、法规明文禁止的行为。

       “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是指订立合同的目的或者履行合同的后果严重污染环境、损害珍贵资源、破坏生态平衡以及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

       ()   “非法垄断技术,妨碍技术进步“,是指通过合同条款限制另一方在合同标的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研究开发,限制另一方从其他渠道吸收技术,或者阻碍另一方根据市场的需求,按照合理的方式充分实施专利和使用非专利技术。

       ()“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是指侵害另一方或者第三方的专利权、专利申请权、专利实施权、非专利技术使用权和转让权或者发明权、发现权以及其他科技成果权的行为。

       第二十六条   属于技术合同法第二十一条所列情况之一的技术合同,当事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宣布合同无效。当事人或者利害关系人也可以请求人民法院宣布合同无效。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执行工作中发现属于前款合同的,有权进行查处。但是,涉及非法垄断技术、妨碍技术进步、侵害他人技术权益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委托当地科学技术委员会作出结论后,再行处理;涉及专利侵权的,委托专利管理机关作出结论后再行处理。

       第二十七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人民法院宣布技术合同无效后,对合同无效负有责任的一方应当赔偿因合同无效给另一方所造成的损失,当事人对合同无效均负有责任的,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二十八条   因侵害他人专利权、专利申请权、专利实施权、非专利技术使用权和转让权或者发明权、发现权以及其他科技成果权被宣布无效的技术合同,应当责令侵权人停止侵害、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赔偿损失。

       侵害他人专利权、专利申请权、专利实施权的合同被宣布无效时,尚未履行的,不得履行,已经履行的,必须停止履行。

       侵害他人非专利技术使用权和转让权的合同被宣布无效后,取得非专利技术的受让方可以继续使用该项技术,但应当向权利人支付合理的使用费。

       侵害他人发明权、发现权和其他科技成果权等技术成果完成人权利的合同,宣布部分条款无效后,不影响其余部分效力的,其余部分仍然有效。

       第二十九条   发生下列情况之一的,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变更或者撤销技术合同;

       ()   当事人对合同标的或者技术成果权属有重大误解的;

       ()   价款、报酬或者使用费显失公平的。

       第三十条   当事人协商一致变更技术合同,应当就所增加、减少或者修改的合同条款和因此所引起的损失的处理办法达成书面协议。

       当事人协商一致解除合同,应当就合同提前终止的日期和因此所引起的损失的处理办法达成书面协议。

       经过有关机关批准的合同,其变更或者解除应当征得原批准机关的同意;经向技术合同登记机关登记的合同,变更或者解除时,应当向原登记机关备案。

       第三十一条   发生技术合同法第二十四条所列情况之一的,致使技术合同的履行成为不必要或者不可能时,当事人一方有权解除合同,但应当通知另一方,并自通知发出之日起终止履行合同义务。

       解除合同的通知必须采用书面形式,说明合同履行成为不必要或者不可能的实际情况,并出具有关证据。

       第三十二条   技术合同变更或者解除时,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另一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三十三条   技术合同由于下列原因终止:

       ()   合同义务履行完毕;

       ()   合同被宣布无效或者撤销;

       ()   合同解除;

       ()   因其他原因终止合同。

       技术合同终止时,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或者双方在一定期限内对有关技术情报和资料负有保密义务。违反保密义务的,应当赔偿另一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

       第十四条   技术合同当事人一方将合同的权利、义务部分或者全部转让给第三人的,应当取得另一方的同意,并且不得通过转让合同的权利和义务非法牟取利益。

  

           第三章   技术开发合同

       第三十五条   技术合同法第二十七条所称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及其系统,是指当事人在订立技术合同时尚未掌握的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技术方案,但在技术上没有创新的现有产品改型、工艺变更、材料配方调整以及技术成果的检验、测试和使用的除外。

       第三十六条   订立技术开发合同,应当有必要的研究开发经费、基础设施、技术情报资料等条件,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论证,选择适当的研究开发方案,避免重复研究和开发。

       就列入国家计划的科技项目订立技术开发合同,必须符合计划和项目任务书的要求;就其他项目订立合同,应当符合有关技术政策。

       第三十七条   技术开发合同一般应当具备下列条款:

     ()   项目名称;

     ()   标的技术的内容、形式和要求;

     ()   研究开发计划;

     ()   研究开发经费或者项目投资的数额及其支付、结算方式;

     ()   利用研究开发经费购置的设备、器材、资料的财产权属;

     ()   履行的期限、地点和方式;

     ()   技术情报和资料的保密;

     ()   风险责任的承担;

     ()   技术成果的归属和分享;

     ()   验收的标准和方法;

     (十一)   报酬的计算和支付方式;

     (十二)   违约金或者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十三)   技术协作和技术指导的内容;

     (十四)   争议的解决办法;

     (十五)   名词和术语的解释。

       就列入国家计划的科技项目订立的合同,应当附项目计划书、任务书以及主管机关的批准文件。

       第三十八条   技术合同法第二十八条所称的研究开发经费,是指完成研究开发工作所需要的成本。除合同另有约定的以外,委托方应当提供全部研究开发经费。

       当事人应当在合同中约定研究开发经费的结算办法。合同约定按照实际支付的,研究开发经费不足时,委托方应当补充支付;研究开发经费剩余时,研究开发方应当如数返还。合同约定包干使用的,结余经费归研究开发方所有;不足的经费由研究开发方自行解决。合同没有约定经费结算办法的,按包干使用处理。

       第三十九条   技术合同法第二十八条所称的报酬,是指研究开发成果的使用费和研究开发人员的科研补贴。合同约定研究开发经费的一定比例作为使用费和科研补贴的,可以不单列报酬。

       第四十条   当事人可以约定采取下列一种或者几种方式提交研究开发成果,但是其数量不应当超过合理的范围:

       ()   产品设计、工艺规程、材料配方和其他图纸、论文、报告等技术文件;

       ()   磁带、磁盘、计算机软件;

       ()   动物或者植物的新品种、微生物菌种;

       ()   样品、样机;

       ()   成套技术设备。

       第四十一条   委托开发合同的委托方有权检查研究开发方履行合同和研究开发经费使用的情况,但不得妨碍研究开发方的正常工作。

       研究开发方有权要求委托方补充必要的背景资料和数据,但不得超过履行合同所需要的范围。

       第四十二条   委托开发合同的委托方不履行合同的,应当按照技术合同法第二十九条第一款的规定,支付违约金或者赔偿损失。

       委托方迟延支付研究开发经费,造成研究开发工作停滞、延误的,研究开发方不承担责任。委托方逾期两个月不支付研究开发经费或者报酬的,研究开发方有权解除合同,委托方应当返还技术资料,补交应付的报酬,赔偿因此给研究开发方所造成的损失。

       委托方未按照合同约定提供技术资料、原始数据和协作事项或者所提供的技术资料、原始数据和协作事项有重大缺陷,导致研究开发工作停滞、延误、失败的,委托方应当承担责任,委托方逾期两个月不提供技术资料、原始数据和协作事项的,研究开发方有权解除合同,委托方应当赔偿因此给研究开发方所造成的损失。

       委托方逾期 6 个月不接受研究开发成果的,研究开发方有权处分研究开发成果。所获得的收益在扣除约定的报酬、违约金和保管费后,退还委托方。所得收益不足以抵偿有关报酬、违约金和保管费的,有权请求委托方赔偿损失。

       第四十三条   委托开发合同的研究开发方不履行合同的,应当按照技术合同法第二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支付违约金或者赔偿损失。

       研究开发方未按计划实施研究开发工作的,委托方有权要求其实施研究开发计划并采取补救措施。研究开发方逾期两个月不实施研究开发计划的,委托方有权解除合同。研究开发方应当返还研究开发经费,赔偿因此给委托方所造成的损失。

       研究开发方将研究开发经费用于履行合同以外的目的的,委托方有权制止并要求其退还相应的经费用于研究开发工作。因此造成研究开发工作停滞、延误或者失败的,研究开发方应当支付违约金或者赔偿损失。经委托方催告后,研究开发方逾期两个月未退还经费用于研究开发工作的,委托方有权解除合同。研究开发方应当退还研究开发经费,赔偿因此给委托方所造成的损失。

       由于研究开发方的过错,造成研究开发成果不符合合同约定条件的,研究开发方应当支付违约金或者赔偿损失;造成研究开发工作失败的,研究开发方应当返还部分或者全部研究开发经费,支付违约金或者赔偿损失。

       第四十四条   技术合同法第三十条所称的投资,是指合作开发合同当事人以资金、设备、材料、场地、试验条件、技术情报资料、专利权、非专利技术成果等方式对研究开发项目所作的投入。采取资金以外的形式进行投资的,应当折算成相应的金额,明确当事人在投资中所占的比例。

       第四十五条   技术合同法第三十条所称的参与研究开发工作,包括按照约定的计划和分工共同进行或者分别承担设计、工艺、试验、试制等研究开发工作。

       当事人一方提供资金、设备、材料等物质条件,承担辅助协作事项,另一方进行研究开发工作的合同,不属于合作开发合同,应当按委托开发合同处理。

       第四十六条   合作开发合同的当事人可以成立由双方代表组成的指导机构,对研究开发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协调和组织研究开发活动,保证研究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四十七条   合作开发合同当事人不履行合同的,应当按照技术合同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支付违约金或者赔偿损失。

       当事人一方逾期两个月不进行投资或者不履行其他约定义务的,另一方或者其他各方有权解除合同。当事人一方应当赔偿因此给另一方或者其他各方所造成的损失。

       第四十八条   履行技术开发合同所完成的研究开发成果,按照合同约定的验收标准和方法验收。合同没有约定验收的,按照合乎实用的一般要求,组织鉴定。

       第四十九条   研究开发成果验收时,当事人各方有权取得实施技术成果所必要的技术资料、试验报告和数据,要求另一方进行必要的技术指导,保证所提供的技术成果具备实施条件。但合同终止以后,一方仍然需要另一方或其他各方继续提供技术服务的,应当另行订立合同。

       第五十条   委托开发或者合作开发的技术成果,根据技术合同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或者合同约定专利权或者非专利技术成果使用权和转让权为当事人共有的,共有人应当约定利益分配办法。共有人没有约定的,任何一方均有实施专利、使用非专利技术成果的权利,由此所获得的利益归实施、使用方。但一方转让技术必须征得另一方或者其他各方的同意,由此所获得的利益由各方等额分享。

       第五十一条   国家主管部门或者项目主持部门就列入国家计划的项目与研究开发单位订立的委托开发合同的技术成果。国家主管部门或者项目主持部门有权决定该项技术成果的实施。

       第五十二条   技术合同法第三十三条所称风险责任应当具备下列各项条件:

       ()   课题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具有足够的难度;

       ()   研究开发方作了主观努力,并且该领域专家认为研究开发失败属于合理的失败。

  

第四章   技术转让合同

       第五十三条   技术合同法第三十四条所称的技术转让合同包括:

       ()   专利权转让合同,是指专利权人作为转让方将其发明创造专利的所有权或持有权移交受让方,受让方支付约定价款所订立的合同。

       ()   专利申请权转让合同,是指转让方将其就特定的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移交受让方,受让方支付约定价款订立的合同。

       ()   专利实施许可合同,是指专利权人或者其授权的人作为转让方许可受让方在约定的范围内实施专利,受让方支付约定使用费所订立的合同。

       ()   非专利技术转让合同,是指转让方将拥有的非专利技术成果提供给受让方,明确相互之间非专利技术成果使用权、转让权,受让方支付约定使用费所订立的合同。

       第五十四条   技术转让合同应当以转让特定和现有的专利权、专利申请权、专利实施权、非专利技术使用权和转让权为内容,不包括转让尚待研究开发的技术成果或者传授不涉及专利或者非专利成果权属的知识、技术、经验和信息订立的合同。

       第五十五条   技术合同法第三十五条所称的实施专利或者使用非专利技术的范围,是指实施专利的期限、实施专利或者使用非专利技术的地区和方式。但是,当事人不得以合同条款约定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二项所列的不合理限制,限制技术竞争和技术发展。

       第五十六条   专利权转让合同一般应当具备下列条款:

       ()   项目名称;

       ()   发明创造名称和内容;

       ()   专利申请日、申请号、专利号和专利权的有效期限;

       ()   专利实施和实施许可的情况;

       ()   技术情报和资料的清单;

       ()   价款及其支付方式;

       ()   违约金或者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   争议的解决办法。

       第五十七条   专利申请权转让合同一般应当具备下列条款:

       ()   项目名称;

       ()   发明创造名称和内容;

       ()   发明创造的性质;

       ()   技术情报和资料的清单;

       ()   专利申请被驳回的责任;

       ()   价款及其支付方式;

       ()   违约金或者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   争议的解决办法。

       第五十八条   订立专利权转让合同、专利申请权转让合同前,转让方已经实施发明创造的,除合同另有约定的以外,在合同成立后,转让方应当停止实施。

       第五十九条   专利权转让合同、专利申请权转让合同不影响转让方在合同成立前与他人订立的专利实施许可合同或者非专利技术转让合同的效力。除合同另有约定以外,原专利实施许可合同或者非专利技术转让合同所约定的权利与义务由专利权转让合同或者专利申请权转让合同的受让方承受。

       第六十条   专利权转让合同的转让方的主要义务是,将合同约定的专利权移交受让方所有或者持有,保证该项专利权真实、有效。

       受让方的主要义务是,按照合同约定向转让方支付约定的价款。

       第六十一条   专利申请权转让合同的转让方的主要义务是,将合同约定的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移交受让方,并提供申请专利和实施发明创造所需要的技术情报和资料。

       受让方的主要义务是,按照合同约定向转让方支付约定的价款。

       第六十二条   专利权转让合同的转让方不履行合同,迟延办理专利权的移交手续,或者受让方不履行合同,迟延支付价款的,应当支付违约金或者赔偿损失。

       转让方逾期两个月不办理专利权移交手续,或者受让方逾期两个月不支付价款的,另一方有权解除合同。违反合同的当事人应当赔偿由此给另一方所造成的损失。

       第六十三条   专利申请权转让合同的转让方不履行合同,迟延提供技术情报和资料的,或者所提供的技术情报和资料没有达到使该领域一般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施发明创造的程度的,应当支付违约金或者赔偿损失。

       受让方不履行合同,迟延支付价款的,应当支付违约金;不交付价款或者不支付违约金的,应当退还专利申请权,交还技术资料,并支付违约金或者赔偿损失。

       转让方逾期两个月不提供发明创造的有关技术情报和资料或者受让方逾期两个月不支付价款,另一方有权解除合同,违反合同的一方应当赔偿由此给另一方所造成的损失。

       第六十四条   专利申请权转让合同的受让方就发明创造专利被驳回的,不得请求返还价款,但转让方侵害他人专利权或者专利申请权的情况除外。

       第六十五条   专利权转让合同成立后,该项专利权被宣布无效的,转让方应当返还价款。

       第六十六条   专利实施许可合同一般应当具备下列条款:

       ()   项目名称;

       ()   发明创造的名称和内容;

       ()   实施许可的范围;

       ()   专利申请日、申请号、专利号和专利权的有效期限;

       ()   技术情报和资料及其保密事项;

       ()   技术服务的内容;

       ()   验收标准和方式;

       ()   使用费及其支付方式;

       ()   违约金或者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   后续改进的提供与分享;

       (十一)   争议的解决办法;

       (十二)   名词和术语的解释。

       第六十七条   当事人就共有专利订立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应当征得共有专利权人的同意。

       当事人根据中国专利局实施强制许可的决定而订立的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受让方享有普通实施权,并且无权许可他人实施。

       第六十八条   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的转让方应当在合同有效期内维持专利的有效性。在合同有效期内,专利权被终止的,合同同时终止,转让方应当支付违约金或者赔偿损失。专利衩被宣布无效的,转让方应当赔偿由此给受让方造成的损失,但已经给付的使用费不再返还。

       第六十九条   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可以采取独占实施许可、排他实施许可、普通实施许可等形式;对于产品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可以采取生产许可、使用许可、销售许可。

       前款的许可形式可以包含给予受让方再转让许可。再转让许可应当是普通实施许可。

       第七十条   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当事人应当履行技术合同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的主要义务和合同约定的各项义务。

       排他实施许可合同的转让方除履行前款规定的义务外,不得在已经许可受让方实施专利的范围内,就同一专利与第三方订立专利实施许可合同。

       独占实施许可合同的转让方除履行本条第二款规定的义务外,不得在已经许可受让方实施专利的范围内实施该专利。

       第七十一条   当事人可以订立相互实施许可合同,约定免费互易实施另一方的专利,或者根据实施专利的效益约定一方给另一方以适当的补偿。

       第七十二条   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的转让方不履行合同的,应当按照技术合同法第四十条的规定支付违约金或者赔偿损失。

       转让方逾期两个月未交付技术资料和提供技术指导的,受让方有权解除合同。转让方应当退还使用费,赔偿由此给受让方所造成的损失。

     独占实施许可合同或者排他实施许可合同的转让方,实施专利超越合同约定的范围,或者在已经许可受让方实施专利的范围内又就同一专利与他人订立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的,应当停止违反合同的行为,支付违约金或者赔偿损失。

       第七十三条   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的受让方不履行合同的,应当按照技术合同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支付违约金或者赔偿损失。

       受让方逾期两个月不支付技术使用费的,转让方有权解除合同,受让方应当补交使用费,赔偿由此给转让方所造成的损失。

       受让方实施专利超越合同约定的范围,或者未经转让方许可擅自与他人订立再转让许可合同的,应当停止违反合同的行为,支付违约金或者赔偿损失。

       第七十四条   非专利技术转让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

       ()   项目名称;

       ()   非专利技术的内容、要求和工业化开发程度;

       ()   技术情报和资料及其提交期限、地点和方式;

       ()   技术秘密的范围和保密期限;

       ()   使用非专利技术的范围;

       ()   验收标准和方法;

       ()   使用费及其支付方式;

       ()   违约金或者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   技术指导的内容;

       ()   后续改进的提供与分享;

       (十一)   争议的解决办法;

       (十二)   名词和术语的解释。

       第七十五条   作为非专利技术转让合同的标的的技术成果应当是实用、可靠,并能够在合同约定的领域内应用的技术。

       未经鉴定的技术成果可以转让。在按照国家规定需要进行鉴定的产品、工艺上使用的技术成果,可以在订立合同前鉴定,也可以在合同成立或者终止后鉴定。鉴定结论不影响合同的效力。

       转让阶段性成果,应当保证在一定条件下重复试验可以得到预期的效果,并在合同中载明后续开发的责任。

       第七十六条   非专利技术转让合同的转让方不履行合同的,应当接照技术合同法第四十条的规定支付违约金或者赔偿损失。

       转让方逾期两个月未提供合同约定的非专利技术成果的,受让方有权解除合同。转让方应当返还使用费,支付违约金或者赔偿损失。

       非专利技术成果达不到合同约定的技术指标的,转让方应当支付违约金或者赔偿损失。

       转让方违反合同约定的保密义务,泄露技术秘密,使受让方遭受损失的,应当支付违约金或者赔偿损失。

       第七十七条   非专利技术转让合同的受让方不履行合同的,应当按照技术合同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支付违约金或者赔偿损失。

       受让方逾期两个月不支付使用费的,转让方有权解除合同,受让方应当补交使用费,支付违约金或者赔偿由此给转让方所造成的损失。

       受让方违反合同约定的保密义务,泄露技术秘密,给转让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支付违约金或者赔偿损失。

       第七十八条     技术合同法第四十三条所称的后续改进,是指在技术转让合同有效期内,一方或双方对作为合同标的的专利技术或者非专利技术成果所作的革新和改良。互惠使用后续改进的技术应当另行订立合同。

       第七十九条   专利申请提出以后、公开以前,当事人之间就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所订立的技术转让合同,适用有关非专利技术转让合同的规定。受让方应当承担保密义务,并不得妨碍转让方申请专利。

       专利申请公开以后,原合同参照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的有关规定。

       专利申请被批准以后,原合同即为专利实施许可合同,适用有关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的规定。

       专利申请公开后被驳回的,原合同即告终止。专利书请未公开而被驳回的,原合同仍然有效。

  

第五章   技术咨询合同

       第八十条   当事人可以就下列技术项目的分析、论证、评价、预测和调查订立技术咨询合同:

       ()   有关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软科学研究项目;

       ()   促进科技进步和管理现代化,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技术项目;

       ()   其他专业性技术项目。

       但是,当事人一方委托另一方就解决特定技术间题提出实施方案、进行实施指导所订立的合同,是技术服务合同,不适用有关技术咨询合同的规定。

       第八十一条   技术咨询合同应当具备下列条款:

       ()   项目名称;

       ()   咨询的内容、形式和要求;

       ()   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

       ()   委托方的协作事项;

       ()   技术情报和资料的保密;

       ()   验收、评价方法;

       ()   报酬及其支付方式;

       ()   违约金或者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   争议的解决办法。

       第八十二条   技术咨询合同当事人应当全面履行技术合同法第四十五条规定的主要义务和合同约定的各项义务。除合同另有约定的以外,顾问方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论证、试验测定的经费由顾问方负担。

       第八十三条   技术咨询合同的顾问方应当对技术项目进行调查、论证,发现委托方提供的技术资料、数据有明显错误和缺陷的,应当及时通知委托方补充、修改,保证咨询报告和意见符合合同约定的条件。

       委托方应当为顾问方进行调查论证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及时提供、补充有关资料和数据。

       第八十四条   委托方提供的技术资料和数据或者顾问方提出的咨询报告和意见,需要保密的,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保密的范围和期限。合同没有约定的,当事人有引用、发表和向第三者提供的权利。

       第八十五条   顾问方应当维护委托方的技术、经济权益。在合同有效期内,顾问方就同类技术项目与委托方的竞争单位订立技术咨询合同的,应当征得委托方的同意。

       第八十六条   技术咨询合同的委托方未按期支付报酬的,应当补交报酬,并支付违约金或者赔偿损失。委托方迟延提供合同约定的数据和资料,或者所提供的数据、资料有严重缺陷,影响工作进度和质量的,应当如数支付报酬。给顾问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支付违约金或者赔偿损失。

       委托方逾期两个月不提供或者不补充有关技术资料、数据和工作条件,导致顾问方无法开展工作的,顾问方有权解除合同,委托方应当支付违约金或者赔偿损失。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八十七条   技术咨询合同的顾问方迟延提交咨询报告和意见的,应当支付违约金。咨询报告和意见不符合合同约定的条件的,应当减收或者免收报酬。顾问方不提交咨询报告和意见,或者所提交的咨询报告和意见水平低劣,无参考价值的,应当免收报酬,支付违约金或者赔偿损失。

       顾问方在接到委托方提交的技术资料和数据之日起两个月内,不进行调查论证的,委托方有权解除合同。顾问方应当返还已付的报酬,支付违约金或者赔偿损失。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八十八条   当事人可以在技术咨询合同中约定对咨询报告和意见的验收或者评价办法。合同没有约定的,按照合乎实用的一般要求组织鉴定。

       第八十九条   咨询报告和意见经验收合格后,合同即告终止。顾问方对委托方按照咨询报告和意见作出决策并付诸实施所发生的损失不承担责任。但是,合同约定由顾问方决策并指导实施的情况除外。

  

第六章   技术服务合同

       第九十条 上一篇:法 律 汇 编 + 下一篇:关于加强《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实施工作的通知 建标[2000]248号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12555号         雷安明造价工作室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E-Mail:  wodegongzuoshi@126.com        QQ: 195322427            电话:13991953765